壬寅年七月,电竞博彩-电子竞技博彩
“赴革命老区,寻红村新路”实践小队顶着炎炎夏日,开启了近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小队成员走进宁波市档案馆,走进新四军革命老兵家中,走进红村党支部,追寻先辈红色印“迹”,解锁红村共富密码。
参观宁波档案馆 寻访老革命者
6月26日,小分队来到了宁波市档案馆参观学习,馆员童丹阳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峥嵘岁月,使同学们感受到红色精神的血脉传承。档案馆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在宁波市档案馆查询开放文件的方式和方法,他热情邀请同学们到档案馆借阅和学习,并对同学们提出了殷殷期望:希望同学们在档案学习中了解宁波史、中共党史和中国史。

6月27日起的近一周中,小分队陆续采访了一些老革命者和革命者家属,探寻散落的红色记忆。小分队来到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荣誉会员茅海琼女士的单位。茅海琼女士出生于革命世家,外公参加新四军的革命经历、父亲参加革命和工作的时光以及母亲三见毛主席的情景被她娓娓道来。茅海琼的父亲茅忠如十多岁就加入了共产党,后获海地两用人才三等功荣誉,一直到1985年转业去北仑港。她形容自己的父亲茅忠如像“老黄牛”,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敢懈怠半分,犹如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在田间辛勤劳作。对于父亲的印象,茅女士直言:“他的教诲我时时记在心中,就好像他没有离开我们一样”。
小分队在姚江大闸采访了革命战士沈宏康之子、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会长沈季民。在沈季民的记忆中,很多事是围绕着他的父亲——老党员沈宏康展开的。沈宏康是一名革命战士,家里人因他的身份而屡受国民党迫害,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严守革命秘密,协助父亲的红色事业。家族的红色精神潜移默化地给沈季民先生带来了深刻影响。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团队成员,老一代革命者大多故去,只有你们青年人重视红色历史,重视红色故事的记录和传递,才能让红色故事、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小分队还采访了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百岁老兵江春太、新四军革命烈士陈坤江先生之子陈炳如、抗战时期四明山根据地地下党员崔志贤之子崔锡华等。老革命者的峥嵘岁月让人为之动容,革命者家属的红色记忆也帮助青年一辈串起那段鲜活的历史。
团队采访江春太先生
团队采访陈炳如先生
团队采访崔锡华先生
走访革命红村 探寻共富密码
7月初的近一周中,实践小队实地走访了袁马村、芦浦村、湾底村等6个红色样板村以及文明示范乡村,并通过口述史的方式了解这些革命红村的发展过程和致富经验。
小分队对袁马村的两代书记展开访谈,探究美丽乡村的致富之路。年逾古稀的第一代书记马文品,将其抓住时代机遇带领村民白手起家的创业史向同学们娓娓道来,从老书记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袁马人敢为人先、踏实肯干的精神。现任书记郑连荣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深入调研了50多个村庄,并因地制宜地推动本村改革和发展。郑书记在访谈中频出金句:“不刷存在感,只刷实在感”“美丽不是带来垃圾,美丽要带来经济。”使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袁马村“人为本、求实在”的共富精神。
鄞州区湾底村有自己的脱贫奔富经验,村领导班子也有着独树一帜的领导理念。多年来,两届村支书带领其他村干部始终坚持“人民第一”的服务精神,要求党员“吃三亏”——在气力上吃亏得起、闲话上吃亏得起、钞票上吃亏得起。他们还坚持在实践中总结自己的发展经验,既能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又能与国家的总体规划保持方向一致。正是这样超前而独特的领导理念,使得湾底村在众多乡村中脱颖而出。

不同于其他村落的发展模式,象山黄避岙高泥村是渔海致富的成功标杆。在高泥村,小分队得到了村委严书记和柴委员的热情接待。严书记向同学们介绍了村庄从“乱”到“美”的发展之路,直言高泥村的转变是从环境卫生集中处理开始的,村里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清理了一万多只废弃塑料泡沫、旧鱼排、破渔网。高泥村因地制宜、大胆尝试、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使小分队对乡村脱贫攻坚的群众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宁波既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又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示范窗口。在寻访红色根脉、探寻红村新路的过程中,小分队发现,红色革命文化已然发展成为基层领导干部人民至上、追求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发展理念,也切实体现在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劳作里。小分队将继续行在路上,以口述史方式传承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递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